4000万回购、布局新能源,“共享单车第一股”即将回暖?

股票分析报告网 2021-02-26 16:20:26 19

//摘要
4000万回购、布局新能源,“共享单车第一股”即将回暖?近日,哈出行即将美股IPO的消息传出,资本市场的水面上又激起了一道涟漪。回顾共享单车商业模式
//正文

4000万回购、布局新能源,“共享单车第一股”即将回暖?

近日,哈出行即将美股IPO的消息传出,资本市场的水面上又激起了一道涟漪。

回顾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发展,不由得令人感叹难上加难。居住在城市的人们,恐怕都享受过共享单车发展期的便利,也都体会过放眼望去到处是废弃单车的烦躁,甚至押金石沉大海无法取回的愤怒。

如今,风光一时的戴威已成“老赖”,辞职后回家带娃;摩拜已委身美团,不再独立经营;依靠下沉策略脱颖而出的哈,其业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哈出行APP的综合服务,而其共享单车业务的盈利能力依然值得质疑。

难道提供单车出行服务,就没有可以持续的盈利模式吗?

其实非也。

公共自行车模式的艰难探索

提起“永安行”这个名字,很多人或许并不熟悉。创立于2010年、2017年A股上市的永安行,早在2016年就已经投放了90万套公共自行车设备,而同期共享单车的投放量仅有区区5万辆。它不仅是国内首家上市的有共享单车业务的公司,也是行业内首先实现稳定盈利的公司。

与前几年才兴起的“共享单车”不同,“公共自行车”的概念出现的很早。从2005年开始,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杭州等地就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经验,启动了公共自行车的试点运营,旨在解决市民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。

公共自行车采取的运营方式,最初是由政府出资,国有企业运作,向市民收取少量费用,甚至使用免费形式。以上海闵行区2009年建设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,市民可免费免押金领取“诚信卡”,凭卡刷取自行车,只要在两小时内归还就不会影响“诚信分”,从而能够免费无限次骑行。

市政部门的算盘是极好的。当时有官员称,“租1万辆自行车每年花1000多万元,一年可以实现2000万人次的骑乘,这点钱如果去办公交,还不够养2条线路……节省了政府公共开支。”

事实上,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的确有前车之鉴。法国巴黎的Velib公共自行车就是行业典范,在维护数万辆自行车和超过一千个停放站的同时,还能实现每年2000万欧元的盈利。

然而,真正运营起来,各地政府发现困难重重。2013年,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在运营了5年后,切身感受到了资产折旧的威力——当年,其年运营成本达到6000万元,其中一半用在了维护工作中。即便开销如此巨大,杭州公共自行车依然面临着维护人手短缺的问题。

维护成本高、管理难度大、损毁率高、骑行人次虚高……在一系列问题的打击下,各地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纷纷停运。政府没能缩小开支,承包的企业也没有赚到钱。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承包商鑫飞达集团,一年甚至要亏损2000万元。

尽管以自行车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的尝试遭遇了挫折,但公共自行车的便利性无可置疑,市民的也需求依然存在,而有需求就会有商机。

于是,一大批民营企业冲进市场。以OFO和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寡头,确定了依靠押金盈利的策略。

一般,用户在支付押金后,很少会将其赎回,而且大多不会同时给多个共享单车品牌付押金;这意味着,押金能带来稳定的一次性收益,以及很强的用户忠诚度。在生产外包的情况下,一辆共享单车的成本可以控制在千元以内;以OFO的押金199元为例,每辆单车只要拉到五个用户,就能收回成本。

在此基础上,每增加一个用户,就能净赚一份押金。不仅能先拿押金,还能拿后续骑行费,最初似乎是很理想的生意。2017年,OFO创始人戴威曾在达沃斯论坛上称,“OFO的盈利能力非常强……主要是押金收入。”

然而,各大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在竞争压力下被迫取消了押金,盈利模式再次崩溃了。变相的价格战愈演愈烈,无止境的入不敷出最终拖垮了所有人。据统计,OFO需要将近1000年的时间,才能把欠下的押金还完,其烧钱属性显露无疑。

而作为行业先驱者的永安行,自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道路,并且屹立不倒。

To G业务,永安行的护城河

与市面上主流的随骑随停的共享单车服务不同,永安行回归了有桩单车的思路。

相对于无桩单车来说,有桩单车的劣势和优势都很明显。

有桩单车无论取车还是还车,都需要在固定的存车点进行。从便利性上来说,相对于随取随停的无桩单车,这简直是画蛇添足——单车又不是需要专属充电站的特斯拉电动车,存入桩位不仅没有使用上的必要,还大大降低了其灵活性。

不仅如此,建设存车点需要付出额外成本,而要想拓展存车点,还要花更多的钱,而最终买单的还是用户;再加上此类建设需要与市政部门沟通协调,更大大增加了繁琐程度。

从消费者用户(C端)的角度来说,用存车桩来束缚住自行车,简直是灾难性的设计。作为“最后一公里”解决方案的共享单车的优势被扼杀殆尽。

但从政府用户(G端)的角度来看,就完全不一样了。自从共享单车概念火爆以来,各大共享单车公司都疯狂地依靠增大单车投放量来抢占市场。据统计,仅OFO一家,截止2017年就已投放了将近700万辆共享单车。在全盛时期,一二线城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各色共享单车,简直泛滥成灾。

这既是市政部门的噩梦,又体现了有桩单车的优势——在牺牲效率的代价下,有桩单车能做到整齐划一、便于管理、美观市容。在共享单车热度逐渐退潮后,有桩公共自行车逐渐又受到了市民和市政机构的关注。据统计,2019年北京全市有桩单车的骑行周转率已经超过共享单车,有些区域有桩单车的周转率是共享单车的6倍。

客观上来说,来自共享单车的竞争,反向推动了公共自行车业务的完善。有桩公共自行车和无桩共享单车结合发展,已经成为了部分城市管理者的共识。

这也是永安行To G业务的核心逻辑之一,也决定了永安行的经营相对来说更受政策面因素影响。永安行2019年年报显示,有桩单车及其配套系统的销售和运营费用,占公司总营收的84%,其客户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。

地方政府不断续期,每年服务费用稳定,为永安行提供了稳健的现金流来源;能在公共自行车市场赚到钱,本身就是企业实力的体现。

同时,公司多年以来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攒了经验和资源,也有助于其以此为跳板开展其他业务。一般来说,地方政府会为了提振地区经济的需要,在采购服务方面偏向于本地企业——然而,位于苏州的永安行,却能让300个地方政府采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,其竞争优势可见一斑。永安行,正逐渐成为“公共自行车”的行业标志,形成其独特的护城河。

寻找下一个风口

尽管永安行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,但资本市场给予的回应并不热烈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其发展前景缺少想象空间。

2017年永安行刚上市时,正值共享经济风口。当时,市场对这种新型的盈利形式十分看好: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董事长曾称,“ofo的盈利模式十分清晰……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,在校园里每骑一次五毛钱,每天能骑十次,就收了五块钱,两百块钱可能四十天就赚回来了。”

在市场对该行业如此乐观的预期下,永安行的股价一度被推至100元。

2018年初,二三线共享单车企业出现了财务困境;年底,OFO押金暴雷。永安行的股价在这一年里从突破百元,一直下跌到20元,又在后来的几年内逐步创下新低,直到现在的15元。

而面对一路走低的股价,永安行的管理层并没有安于现状。

作为一个政策导向性强的公司,永安行也在摸着政策的脉搏,调整自身的方向。2019年,永安行正式推出自研的氢能源助力车,并邀请多城市民试骑。永安行计划,在其有运营业务的100个城市中投放氢能源助力车,使其出行平台的用户达到1亿。

氢能源车的概念已经存在了许久。相对于锂电池来说,氢能源具有一定的优势:首先,它续航更足,以丰田2018年推出的氢能源汽车为例,它加氢5分钟,续航可达400公里,效率远高于化石燃料和锂电池。

氢燃料还具有环境适应性好的优点。目前,锂电池在寒冷环境下存在电能缩水的问题,这导致电动汽车在北方地区存在着一定的使用隐患,而氢能源不会受到影响。

除此之外,氢燃料从制氢到燃烧,可以做到0污染。锂电池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某些重金属,例如钴,在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会造成严重污染;但氢燃料不仅能通过环保方式制取,燃烧后也只会生成水,其环境友好程度更强。

氢能源的潜力是巨大的。

目前,氢能源汽车的市场刚刚起步。2020年,氢燃料汽车销量超过7500辆,同比增长79%。以韩国的现代和日本的丰田为首,氢能源汽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技术成熟度,仿佛几年前刚刚兴起的新能源电动车。

同时,对氢能源的政策利好也在逐步推行。国家相关部门规划,2035年将使氢气价格下降50%,加氢站数量提升至2000座;广州市、青岛市等多个地级市均已将氢能源车辆纳入采购清单。

数年前,永安行领先于市场,用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稳了脚跟。这次,永安行或将靠横空出世的氢能源助力车,再次吸引G端的目光,迎来新的增长。

发力C端,促进营收多元化

在积极维护G端业务、继续开拓增量市场的同时,永安行也在利用其出行平台,进军细分领域。依托其APP,永安行近年开拓了共享汽车业务、顺风车业务,全面向C端拓展。

根据财务报表披露,2018-2019年,永安行的共享出行业务收入增长了10倍左右。除此之外,永安行APP内还上线了火车票/机票服务,酒店预定服务,家政服务,日用品采购等。永安行从一个纯粹的To G市政服务提供商,向To C综合出行平台的转型步伐,正在稳步迈进。

然而,永安行面对的是该领域强大的竞争者——以滴滴、哈、携程等一众互联网公司为首的老牌出行服务提供商。缺少To C端基因和互联网基因的永安行,能否在寡头市场中挤出一席之地,依然是个未知数。

2020年,永安行全资子公司Cayman收购英国芯片公司LoMaRe 25%股权。2021年,永安行宣布,其研究团队已经制成物联网存储芯片样本,正在进入测试阶段,不过公司并未透露更多信息。

存储芯片是半导体市场最主要的细分领域之一,主要在企业级存储系统中使用。据预测,2021-2023年国内存储芯片市场复合增速为6%。不过,存储芯片是一个技术含量高、规模效应强的领域,永安行此次自研并生产芯片,能否攻克技术难关、成功压低成本,还有待进一步观察。

不过,对物联网芯片的重视,契合了永安行另一个新的C端发力点——智能家居。其代表产品“小安机器人”已开发至第二代,但其定位似乎飘忽不定:其官网资料显示,第一代“小安机器人”除了家用之外,还有库房监察、现场管理等一系列针对M端的功能;而第二代“小安机器人”则完全注重于家用。

从出行领域大胆地迈入智能家居/物联网领域,既体现了永安行管理层开拓业务的决心,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。如果永安行能顺利实现转型,打造一个集出行、消费、家居生活为一体的平台,那么将形成可观的一体化效应。

至于能否成功,就要看永安行能否跳出To G端的舒适圈,抓住市场上广大消费者们的心了。

启动第二次回购计划

2018年10月,永安行股价在过去的一年中跌去将近80%。终于,公司管理层宣布回购股份,其股价在接下来半年中开启了小幅上涨模式。

但好景不长。非基本面因素导致的上升,带来的是后面更大的下跌。到2021年,其股价在2018年的基础上再次腰斩,以至创下了13元的历史低点,其股价已经跌破每股净资产。

千呼万唤始出来,公司总算于今年2月4日宣布,将斥资4000-8000万元回购股份,由此启动了该公司上市以来第二次,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股份回购计划——比第一次的规模大了一倍。回购效果立竿见影,公司股价出现了反弹。

目前,即使算上回购后的反弹行情,公司市净率也只有1.1倍,相对来说处于低位。2018年回购时,市场对共享单车市场的情绪是悲观的;而现在,随着死海渐渐复苏、新能源概念崛起、哈出行IPO,再加上永安行的基本面出现了向好预期,本次股份回购带来的上涨或许能更持久,也更稳固。

结语

永安行的A股之路并不平坦。

2015年,永安行第一次筹划上市。当时,OFO和摩拜单车尚未成立,永安行的IPO申请没有获批。

2017年,永安行第二次筹划上市,然而其单车系统被美籍华人科学家状告侵权;经历了漫长的法律过程后,苏州中院判定不构成侵权行为。

终于,永安行如愿以偿地上市成功。

然而,上市只是永安行崎岖之路的开始。在共享单车概念的涨潮和退潮中,永安行的股价如同大浪中的一叶扁舟,无力地被资本摆弄着,先被高高抬起,又被重重摔下,正如遍体鳞伤的共享单车市场一样。

然而,永安行和哈一样,成功地活了下来。永安行能否在坚守G端阵地的同时,守正出奇,成功杀入C端,让13元的股价彻底成为历史呢?这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。